close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6/25~1950/1/21),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英國左翼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

  《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是歐威爾的傳世作品,在這兩篇小說中,歐威爾以敏銳的目光觀察和批判以史達林時代的蘇聯為代表的、掩蓋在社會主義名義下的極權主義;以辛辣的筆觸諷刺了那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的人;而小說中對極權主義政權的預言在之後的五十年中也不斷地被歷史所印證,這兩部作品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典之作,其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界。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新話」、「雙重思想」等詞彙,被收入英語詞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歐威爾主義」、「歐威爾式的」等詞彙甚至成為通用詞彙而廣泛使用,由此可見歐威爾和他的作品在英語國家的巨大影響。

  由於歷史上東西方的對峙,喬治‧歐威爾的作品經常被視為反蘇和反共的代名詞,因而在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遭到封殺。《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簡體中文版刊行,而且標明「內部讀物」只允許特定人群購買閱讀。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初版於1949年,與1932年英國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扎米亞京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認為是硬科幻文學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歐威爾深刻分析了極權主義社會,並且刻劃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未來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細緻刻畫,投射出了現實生活中極權主義的本質。

【小說背景】

  《一九八四》於1949年6月8日由「塞克爾和沃伯格」公司出版。雖然歐威爾從1945年即開始創作《一九八四》,但小說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蘇格蘭Jura島寫下的。這本小說有至少兩位文學上的前輩。歐威爾熟悉俄國作家扎米亞京1921年的小說《我們》,他曾閱讀此書的法文譯本並在1946年寫過評論。有報導指出歐威爾曾說他用此書作為他下一部小說的模型。批評家大多同意《我們》對《一九八四》產生過具有重要意義的影響。歐威爾亦為凱瑟琳‧布德肯(Katharine Burdekin)1937年的《反烏托邦》(或稱」敵托邦」)和《Swastika Night》著迷,並從中借用了描寫未來世界的極權主義國家的主題,在這樣的國家中在禁書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實的」歷史都已經被抹去。


【書  名】

  最初歐威爾將小說命名為「歐洲的最後一個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但是他的出版商,弗里德里克‧沃伯格(Frederic Warburg)出於營銷需求建議他換一個書名。歐威爾沒有反對這個建議,但他選擇1984這個特別的年份的原因並不為人所知。也許他將他寫作這本書的那一年(1948年)的後兩位數顛倒過來,成為了可以預見的未來的1984年。他也可能藉此暗指費邊社(一個社會黨組織,創立於1884年)成立一百周年。此外,他亦可能暗指傑克·倫敦的小說《鐵蹄》(其中一個政治勢力於1984年登上權力舞台)、徹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諾丁山的拿破崙》(The Napoleon of Notting Hill ,亦設定在1984年)或者他的妻子奧莎絲尼詩(Eileen O'Shaughnessy)的一首詩,詩名為「本世紀的終點,1984」。關於書名的最後一個猜測是歐威爾原本準備的書名是1980,但是由於疾病,小說的完成變得遙遙無期,因此他感到有必要將故事推入更遠的未來。


【故事背景】

  《一九八四》中描述的世界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如「新語」-Newspeak)、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監視功能的「電幕」(telescreen)控制人們的行為,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維持社會的運轉。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國家大洋國只有一個政黨——英格蘭社會主義,按照新語,簡稱英社(IngSoc)。社會也根據與黨的關係被分為核心黨員、外圍黨員和無產者三個階層。政府機構分為四個部門:和平部負責戰爭,友愛部負責維護秩序,真理部負責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負責經濟。按照新語,分別簡稱為和部、愛部、真部、富部。

  生活在大洋國社會中層(外圍黨員)的真部紀錄司職員溫斯頓對所處的社會和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懷疑,並與另一位外圍黨員茱莉亞產生感情,因而成為思想犯,在經歷了專門負責內部清洗的「友愛部」的思想改造之後成為「思想純潔者」,自願被處死。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但遺憾的是,在此書出版之後的五十年歷史中,書中描繪的恐怖社會不斷以各種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尤以紅色高棉在柬埔寨的社會改造為頂峰。其散佈恐外仇恨、黨說以及真理部的類似作為仍可在世上某些國家發現。


附註:以上資料均來自維基百科。




  為什麼突然談起George Orwell呢?還下了一個「George Orwell和村上春樹有什麼關係?」的標題呢?還有,幹啥特地提出喬治伯伯的名著──《一九八四》呢?我想,認識村上桑的人都知道,在他小時候他爸爸曾訂了河出書房的《世界文學全集》和中央公論社《世界歷史》。雖然查了一下,河出書房在1960年代並未將《1984》收錄進去。不過,相信村上桑應該是不會放過George Orwell的這本名著的!

  先前,曾在此介紹過村上桑之前正在撰寫比《發條鳥年代記》還要長的新小說(詳見拙作:「村上春樹氏:ロングインタビュー的第三日」http://www.wretch.cc/blog/nazuki/6890353)(註)。當時(根據採訪)只說仍在撰寫,而確定的出版日期尚未知曉。倒是村上桑本人已在採訪中大略地說明一下新小說的概要內容:近日,根據日本新潮社網站的消息(http://www.shinchosha.co.jp/murakami/),終於讓廣大村上迷知道這本新篇作品的書名,以及預定出版日期了!新書的名字是──《1Q84》(ichi-kew-hachi-yon),發行的時間訂在今年初夏,算一算大概是五、六月,也就是黃金週過後應該就會上市了吧。之前所猜測的今秋,看來倒是誤判了!不過,日本方面既然能在初夏先出,也一了一大票村上桑書迷的痴願了!

  新書《1Q84》(ichi-kew-hachi-yon),猛一看,會覺得是「IQ」和「84」兩組字的合併。可是仔細一想,日文中「Q」的發音恰好與「9」的音讀相仿。加上新潮社網頁上的書名後又特地安了個「(ichi-kew-hachi-yon)」的日文羅馬拼音,分明就是在告訴讀者,這其實就是「1984」!換句話說,這是暨喬治‧歐威爾於1948年寫出《1984》後,由村上春樹運用他的魔法,所撰寫出來的村上春樹版《1984》!!

  距離初夏,還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到底新篇小說的內容是不是與此所做的推測相仿呢?到時,我想一切就會真相大白囉!

  

附註:

  日本「每日新聞社」於5/13~5/15三日之間,以「村上春樹氏:ロングインタビュー」(私譯: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為題所做的三篇專題採訪。三篇篇名分別為──「第1回=翻訳の限度は50年」(2008/5/13刊載)、「第2回=物語の骨格、文章のリズム 名作4作の翻訳通じ学ぶ」(2008/5/14刊載)與「第3回=新作は大長編に」(2008/5/15刊載)。




【後語】

  敬請期待村上春樹的新作吧!出版之際,我想我應該退伍了。到時,去東京玩,再買本回來先睹為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蒼藍之潮 的頭像
    蒼藍之潮

    追逐遠方青藍的水色印象

    蒼藍之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