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或許您有這樣的經驗──深夜歸途,走在返家路上,附近總有小攤子傳來混雜著串燒、鹹酥雞、炸雞排、碳烤玉米的香氣;或有聽聞小貨車由遠而近,沿街叫賣豆花、燒肉粽、燒蕃薯、北港花生、五香茶葉蛋的聲音。或在下午時分,無意間經過麵包店、烘焙屋門前,嗅聞蔥花麵包剛剛出爐,陣陣撲鼻的濃郁。這些是不是總叫人無法抗拒而不禁唾液滿腔了呢?

  這個時刻,或許數個小時前的正餐已吃飽的您,還是會覺得有一股空腹感向上衝到喉頭,想循著氣味、聲響,到那小攤子前或小貨卡旁,買一包鹽酥雞、幾支串燒、一杯花生或粉圓豆花下肚,來填滿那個無法阻擋的食慾。

  從古早至今,人們噓寒問暖之際,總少不了一句:「呷飽了沒?」俗語也說:「吃飯皇帝大!」確實,「吃食」與我們之間有種特別的情感。作家舒國治的《窮中談吃──台灣五十年吃飯之見聞》書腰上提到:「最美的吃,是窮中吃。」內文則說:「國人記憶裡的食景之美,多在物質之粗檢、所謂雪中炭,而少在盛宴之豐麗、所謂錦上花是也。乾隆的金鑲白玉板(豆腐煎至成黃)、紅嘴綠鸚哥(菠菜)是,慈禧逃難中的窩窩頭亦是。」原以農業為主要社會型態的我們,求的就是一頓溫飽而已。進入高度工業與商業化時代後,雖早不像以前過著看天吃飯、飢寒長伴的日子,但還不忘昔時腦裡想、嘴裡嚼、手中拿的那些風味:「見板鴨,必南京;凡粉絲,必龍口;聽饅頭,必山東;聞栗子,必糖炒、嘗蓮子,必冰糖;吃抄手,必紅油。」

  回想過往,尤其是褲袋裡沒兩三毛錢的學生時代、讀書讀累的深夜、上一餐沒怎麼吃飽的時候,當下不會想要來客王品的牛小排或燕窩魚翅,也不會想吃龍蝦鮑魚宴或滿漢全席。心底想的,可能只是老窩轉角幾家賣鹹酥雞、車輪餅、煎餃、東山鴨頭、鹹水雞的小攤子來了沒?總在大樹下賣著熱熱的花生仁湯、口感十足的八寶冰小推車開張了沒?父執輩的那一代人,總回想老家巷口麵攤上那碗冒著蒸氣陽春麵的燙嘴、沿街叫賣加了肥滑香嫩大腸的酸菜豬血湯,或是沾著香濃米漿或杏仁茶的油條,掛在嘴邊不時就提起來回味,一如嘴邊嚼著的鹹味花生或是風味小魚乾,可是愈嚼愈起勁、愈嚼愈回味。

  入伍後,與躲藏於鳳山步兵學校後山高高草叢裡,進行夜教的同袍們,總是仔細貼近地面,聽著阿鳳姐機車引擎的聲響是否距離陣地愈來愈近。想那粽葉裡糯米圓滑香Q的口感;營站餐車兜售的雞排,再加上一杯奶茶,也讓課間休憩的我們得到感心滿足。鳳姐的肉粽香、餐車裡的雞排味,因此也成為每個到步校受訓的人們心裡最深刻的回憶──吃食的回想,實在令人深刻,不是嗎?

  再次捧著手上的《窮中談吃》,一邊讀來,不禁口中的唾液又再度分泌許多。讓人又再想起,自己與「吃食」之間的記憶,竟如此深刻。


附註:原載於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心橋電子報」,2011年10月20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蒼藍之潮 的頭像
    蒼藍之潮

    追逐遠方青藍的水色印象

    蒼藍之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