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就算村上春樹沒有現在的地位,他也即將成為日本從古至今最受海外歡迎的作家。
他的作品,包括《發條鳥年代記》在內,不論在中國、韓國,還是德國和波羅的海諸國,已經風行甚久。他的新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由諾普夫翻譯成英文發行後,今年初在美國也登上暢銷書榜。此外,由他的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東尼瀧谷」於今年七月二十九日在美國上映,如此他渴望在美國廣為人知的願望也會實現。
即使這麼成功,五十五歲的村上在提到日本文壇時,口氣仍舊尖銳。他一直盡量和這個圈子保持距離。「我不認為自己屬於日本文壇,」他說,「我根本不和日本藝文界來往,也完全不屬於他們的世界,而且仍舊抱以反抗態度。」
的確,在日本,傳統文學評論界認為他的小說不夠日本,而且對村上小說中不論是寫作風格或美國文化的指涉所受的西方影響不以為然。(村上的作品在美國是大學教材,且小說家約翰‧厄普戴克曾經在《紐約客》雜誌上評論過他的作品。)
在最近於村上辦公室進行的訪問中,村上打著赤腳、穿牛仔褲和橘色襯衫,談論各種話題,從他在目前文壇上的地位到寫作習慣都有。他看起來一派輕鬆,因為他正準備去度假,不僅暫停寫作也離開日本。他明年要去哈佛當一年駐校作家。
《海邊的卡夫卡》是兩個輪番發生、最後交織在一起的故事。村上說他已經厭倦以二、三十歲的都市人為題材,所以在《海邊的卡夫卡》裏面,他決定創造兩種新人物:逃家來到關西鄉下的十五歲少年田村卡夫卡,還有心智殘缺但是能夠跟貓交談的六十多歲老人中田。這本小說有典型的村上超現實主義風格,例如從天而降的魚群、一個叫做約翰走路的殺貓兇手,還有皮條客桑德斯上校,都是書中的靈魂人物。
就像村上的其他小說,這本書提到許多美國文化,但是村上說,以可口可樂和桑德斯上校為例,那是世界性的東西。「提到桑德斯上校或約翰走路這些事情,就某方面來說是西方文化,而大家都把眼光緊盯其上,」他說,「可是就這個故事的本質來看,我的故事有強烈的日本或東方元素。我認為故事結構和所謂的西方故事不一樣。」
村上長年接觸美國文學,在關西的神戶念高中開始,村上就開始閱讀馮內果、費茲傑羅、卡波堤、錢德勒的原文書。和許多同世代的日本人一樣,他對爵士樂和搖滾樂懷有熱情。他說:「美國文化已經在我身體裏根深蒂固。」然而在他成年以前,他沒有讀過日本小說。「我年輕的時候是不讀日本小說的,因為太無聊了,」他說。
村上以日語說著敘述性強,有時顯得直率的語句,實在地傳達他的意思。他避免多數日本人使用敬語,卻使語意模稜兩可的表達方式。他的寫作風格也是一樣直接,因此容易翻譯成英文。可是許多日本評論家說這樣缺乏傳統日本文學的豐富。有讀者也說他的文章讀起來像直接從英文翻成日文的。他說他選擇以「中性」日語寫作,並解釋:「日本有種觀念是小說家以特定風格寫作。我完全不理會,並創造新的風格,因此在日本會遇到阻力。我被批評得很慘。」
二○○二年《海邊的卡夫卡》出版時,受到廣大喝采。但是日本有的文學評論大家將之貶為日本文學的貧乏,稱其言語缺乏深度和豐富性。
可是在讀者之間,他的小說非常成功,讓他得以全職寫小說。他以六個月的時間寫成了《海邊的卡夫卡》。一開始就像他的習慣,沒有計畫可言。他花了一年修改。村上生活嚴謹規律,他晚上約九點上床,自稱從來不作夢,不需鬧鐘就會大約在早上四點醒來。接著他馬上轉向麥金塔電腦工作到十一點,每天生產約四千字,相當於兩頁到三頁英文。「我每天撰寫等量的小說,沒有一日停歇,」他說,「我絕對不回頭看,只管前進。聽說海明威也是這樣。」
不像海明威,村上過著健康的生活。為了建立持續寫作的鬥志,下午他會從事一、兩個小時的運動。
「我自己去紐約,自己找經紀人、自己找出版社、自己找編輯,」村上說,「沒有日本小說家會這樣子。不過我想我一定要做。我想要在海外測試自己的實力,不能滿足於在日本成名而已。」
(Norimitsu Onishi∕鄭家瑾譯)
註 1 :本文原載於〈講義雜誌〉223期
註 2 :此文出自《紐約時報》
他的作品,包括《發條鳥年代記》在內,不論在中國、韓國,還是德國和波羅的海諸國,已經風行甚久。他的新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由諾普夫翻譯成英文發行後,今年初在美國也登上暢銷書榜。此外,由他的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東尼瀧谷」於今年七月二十九日在美國上映,如此他渴望在美國廣為人知的願望也會實現。
即使這麼成功,五十五歲的村上在提到日本文壇時,口氣仍舊尖銳。他一直盡量和這個圈子保持距離。「我不認為自己屬於日本文壇,」他說,「我根本不和日本藝文界來往,也完全不屬於他們的世界,而且仍舊抱以反抗態度。」
的確,在日本,傳統文學評論界認為他的小說不夠日本,而且對村上小說中不論是寫作風格或美國文化的指涉所受的西方影響不以為然。(村上的作品在美國是大學教材,且小說家約翰‧厄普戴克曾經在《紐約客》雜誌上評論過他的作品。)
在最近於村上辦公室進行的訪問中,村上打著赤腳、穿牛仔褲和橘色襯衫,談論各種話題,從他在目前文壇上的地位到寫作習慣都有。他看起來一派輕鬆,因為他正準備去度假,不僅暫停寫作也離開日本。他明年要去哈佛當一年駐校作家。
《海邊的卡夫卡》是兩個輪番發生、最後交織在一起的故事。村上說他已經厭倦以二、三十歲的都市人為題材,所以在《海邊的卡夫卡》裏面,他決定創造兩種新人物:逃家來到關西鄉下的十五歲少年田村卡夫卡,還有心智殘缺但是能夠跟貓交談的六十多歲老人中田。這本小說有典型的村上超現實主義風格,例如從天而降的魚群、一個叫做約翰走路的殺貓兇手,還有皮條客桑德斯上校,都是書中的靈魂人物。
就像村上的其他小說,這本書提到許多美國文化,但是村上說,以可口可樂和桑德斯上校為例,那是世界性的東西。「提到桑德斯上校或約翰走路這些事情,就某方面來說是西方文化,而大家都把眼光緊盯其上,」他說,「可是就這個故事的本質來看,我的故事有強烈的日本或東方元素。我認為故事結構和所謂的西方故事不一樣。」
村上長年接觸美國文學,在關西的神戶念高中開始,村上就開始閱讀馮內果、費茲傑羅、卡波堤、錢德勒的原文書。和許多同世代的日本人一樣,他對爵士樂和搖滾樂懷有熱情。他說:「美國文化已經在我身體裏根深蒂固。」然而在他成年以前,他沒有讀過日本小說。「我年輕的時候是不讀日本小說的,因為太無聊了,」他說。
村上以日語說著敘述性強,有時顯得直率的語句,實在地傳達他的意思。他避免多數日本人使用敬語,卻使語意模稜兩可的表達方式。他的寫作風格也是一樣直接,因此容易翻譯成英文。可是許多日本評論家說這樣缺乏傳統日本文學的豐富。有讀者也說他的文章讀起來像直接從英文翻成日文的。他說他選擇以「中性」日語寫作,並解釋:「日本有種觀念是小說家以特定風格寫作。我完全不理會,並創造新的風格,因此在日本會遇到阻力。我被批評得很慘。」
二○○二年《海邊的卡夫卡》出版時,受到廣大喝采。但是日本有的文學評論大家將之貶為日本文學的貧乏,稱其言語缺乏深度和豐富性。
可是在讀者之間,他的小說非常成功,讓他得以全職寫小說。他以六個月的時間寫成了《海邊的卡夫卡》。一開始就像他的習慣,沒有計畫可言。他花了一年修改。村上生活嚴謹規律,他晚上約九點上床,自稱從來不作夢,不需鬧鐘就會大約在早上四點醒來。接著他馬上轉向麥金塔電腦工作到十一點,每天生產約四千字,相當於兩頁到三頁英文。「我每天撰寫等量的小說,沒有一日停歇,」他說,「我絕對不回頭看,只管前進。聽說海明威也是這樣。」
不像海明威,村上過著健康的生活。為了建立持續寫作的鬥志,下午他會從事一、兩個小時的運動。
「我自己去紐約,自己找經紀人、自己找出版社、自己找編輯,」村上說,「沒有日本小說家會這樣子。不過我想我一定要做。我想要在海外測試自己的實力,不能滿足於在日本成名而已。」
(Norimitsu Onishi∕鄭家瑾譯)
註 1 :本文原載於〈講義雜誌〉223期
註 2 :此文出自《紐約時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